尊龙凯时 - 人生就是搏!

    当前位置 >>  首頁 >> 科學普及 >> 科普文章

科普文章

(A)約瑟夫森效應的故事

稿件來源: 發布時間:2017-07-28

  正常導體存在電阻效應,如果給其一個電流脈沖,這個電流會很快衰減爲零。如果將超導體降溫到一個很低的臨界溫度以下,這時該金屬的電阻會突然消失,從而進入超導狀態。超導線圈中的電流可以在沒有外加電壓的情況下持續存在。從微觀角度來說,超導與普通導體的區別在于其中電子的存在形式。普通導體中電子單個存在,由于電子作爲費米子,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,會逐漸由低到高占據能帶直到費米能級。而在超導體中,電子之間借助晶格的相互作用而産生一個等效的吸引作用,從而兩兩配對,成爲庫伯電子對。這種配對效應會在電子的連續能譜中打開一個帶隙,從而導致金屬中的常見散射不足以克服這一帶隙而不會發生。這就解釋了超導中持續電流存在的原因。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,由于兩個費米子的複合例子是玻色子,在低溫下這些電子對會凝聚到最低的能級上,從而形成一種宏觀的量子態。這一超導機制(BCS理論)由巴登、庫伯、施裏弗于1957年前後首次提出,他們也因此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。值得一提的是,巴登此前于1947年與布拉頓合作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個三極管,並因此與發明二極管的肖克萊共享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。巴登也是迄今爲止唯一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。 

  我們把時間定格在1962年。當時巴登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,並且創立了超導的BCS理論,而約瑟夫森此時只是劍橋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研究生。約瑟夫森考慮的是如果將兩塊超導體逐漸靠近,中間只夾著一層幾納米厚的絕緣體,會發生什麽情況? 

 

  約瑟夫森認爲,由于超導中電子處于一種宏觀的量子態,那麽兩塊超導體中的波函數就會發生一定的疊加,並且産生幹涉效應。當兩塊超導體之間沒有外加電壓時,我們可以認爲二者中電子對波函數的頻率相等,這時波函數的疊加導致電子對直接隧穿通過絕緣層。這一遂穿電流的大小取決于二者的相位,如果當它們的相位相同時,會發生相長幹涉,兩個波互相增強,波動幅度加倍,頻率不變;當相位相反(相差180度)時,會發生相消幹涉,波動幅度爲0。如果在兩塊超導體之間加入電壓,會發生什麽情況呢?這時兩者的波函數頻率會有不同,從而會發生拍頻的現象。例如當我們在幾乎同一個位置放置兩個頻率略微不同的音叉,當它們共同發出聲音時,我們在遠處會聽到聲音強度會有一個緩慢的強弱變化,這一強度變化的頻率等于兩個音叉頻率的差值。同樣的道理,當兩塊超導體中電子對波函數頻率由于外加電壓而略微不同時,它們之間的幹涉導致波函數的幅度隨時間發生強弱交替的變化,這反應在電流上,就導致一個來回震蕩的交流電流。由于波函數的頻率正比于能量,波函數的頻率差正比于外加電壓,這樣通過整個體系的電流震蕩頻率也就正比于外加電壓。直觀上來說,這是一個很令人吃驚的結果,因爲一個恒定的外加電壓居然會産生交變的電流! 

  約瑟夫森發表上述理論後,得到了巴登的強烈反對。因爲在約瑟夫森的推理中,需要認爲電子可以對作爲一個整體穿過絕緣層,從而形成波函數間的量子幹涉。而事實上,根據BCS理論,只有在超導狀態的材料中電子才能穩定地成對地出現和運動。如果在絕緣材料中電子是以單個的形式穿過,那麽約瑟夫森將不會再成立。在巴登1962年发表的一片論文中,他以注释的形式写道:由于电子配对机制不会延伸到绝缘层中,约瑟夫森提出的效应不会存在。在九月份于伦敦召开第八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上,两人甚至发生了面对面的交锋。作为一名研究生,面对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得主,约瑟夫森依然坚持了自己的意见。 

  最終,1963年,安德森和羅厄爾通過實驗證明了約瑟夫森的結果是正確的。事實上,當絕緣層的厚度爲幾個納米時,仍然小于電子的相幹長度,絕緣層兩側的電子仍然可以發生關聯,從而支持了電子對隧穿的圖像。這一效應于是被稱爲約瑟夫森效應,並且用來成爲電壓的測量標准,而超導量子幹涉儀(SQUID)也是基于約瑟夫森效應構建的。1972年和1973年的諾貝爾獎也分別授予巴登和約瑟夫森,以表彰他們在超導領域的貢獻。 

附件: